搜索
出售我的作品
用户头像

又壹耳设计工作室

你还没有自我介绍哦~
用户头像

您还未登录

登录后即可体验更多功能
立即登录

搜索

搜索按钮
搜索历史
热门搜索
医疗
后台
电商
后台管理系统
CRM
ERP
大屏
您当前还不是平台作者,
立即申请成为作者?

温馨提示

本次下载需扣除1
剩余下载免费作品5
今日有效(每日获得1次)
当前剩余:1/1
 
永久有效(参与活动获得)
当前剩余:6/10
 
立即下载
获取更多下载次数
绑定手机号
发送验证码
根据《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》要求,使用互联网服务需进行身份信息验证。请绑定手机号验证,感谢您的支持和理解
立即绑定

获取更多下载次数

免费下载产品原型,提高工作效率

添加小师妹微信
微信扫一扫添加
注意:添加完后记得刷新哦
复制以下链接地址,邀请好友访问
复制链接
客服头像
在 线 咨 询
象天尺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咨询 >
返回顶部

西贝以输掉生意来赢罗永浩值得吗

2025-09-15 发布 202 次浏览

最近最火的热点就是西贝与罗永浩围绕 “预制菜” 的争议,“预制菜”一直以来都是大家诟病的问题,所以经老罗这一公众人物的发声,马上全民响应、持续发酵。我们就是论事,从法律定义层面看西贝或有胜诉可能,但事件背后暴露出的用户对品牌 “价不符实” 的不满,以及品牌应对危机时对核心问题的回避,却可能让其在用户信任与市场口碑上遭遇更大损失。

 

 

从老罗的一句吐槽,到贾总的“必定起诉”,再到10万元的线索悬赏和“罗永浩菜单”的上线,各个新闻媒体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细节。

作为一名用户研究者,我看着这场愈演愈烈的口水战,心里却冒出一个越来越清晰的判断:

在这场官司里,西贝也许真的能赢了罗永浩;但在生意的战场上,它可能正一步步走向溃败。

这不是危言耸听。今天,我们就来拆解一下,为什么说西贝正在赢得一场不该打的战争,却可能输掉自己的未来。

01 一场大概率会“赢”的官司

我们先来聊聊,为什么我说,如果对簿公堂,西贝的赢面不小。

坦白讲,罗永浩这次的吐槽,虽然站在了“用户吐槽”的制高点,但在事实层面,却可能存在一个“硬伤”——他对西贝是“预制菜”的判断,下得太草率,也太斩钉截铁了。

老罗说西贝“几乎全都是预制菜”。这句话,作为一个消费者的主观感受,完全没问题。但作为一句公开发表的、指向性极强的言论,它就必须经得起事实的检验。

事实就是:法规(《关于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 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》)层面,早在2024年3月21日,国家多个部委已经明确定义了“预制菜”:

“预制菜也称预制菜肴,是以一种或多种食用农产品及其制品为原料,使用或不使用调味料等辅料,不添加防腐剂,经工业化预加工(如搅拌、腌制、滚揉、成型、炒、炸、烤、煮、蒸等)制成,配以或不配以调味料包,符合产品标签标明的贮存、运输及销售条件,加热或熟制后方可食用的预包装菜肴。”

简单说,在连锁餐饮企业中央厨房制作的半成品、成品菜肴,不纳入预制菜范围。

然而,“预制菜”本身,至今没有一个被全社会、用户层面认可的、清晰明确的标准。

我相信,在西贝的内部SOP(标准作业程序)里,这些操作是为了保证全国几百家门店的出品稳定、食品安全和效率,是“工业化”和“标准化”的体现,而不是大众认知里那种只需简单复热的“料理包”。

从这个角度看,西贝完全有底气敞开后厨让你看,因为你看不到成堆的料理包。他们可以理直气壮地说,我们的牛骨是现煮的,蔬菜是现炒的,莜面是现搓的。

而罗永浩,他依据的是自己作为用户的“体感”——那股“加热”的味道。这种感觉是真实的,但感觉不能作为法庭上的呈堂证供。

如果西贝拿出全套的供应链流程、后厨操作规范来证明自己的“清白”,罗永浩“斩钉截铁”的指控就可能因证据不足而被认定为不实。

所以,这场官司如果真的开打,很可能会演变成一场关于“预制菜定义”的学术辩论。而西贝,作为更懂餐饮工业化的一方,有极大的概率能在这场辩论中占据上风,最终赢得一个道歉或者一份胜诉判决。

但,赢了官司,然后呢?

02 一场正在输掉的“生意”

这正是问题的核心所在。西贝的管理者们似乎将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赢得这场“名誉保卫战”中,却忽视了,一个远比官司输赢更重要、也更致命的警报正在拉响。

这个警报的名字,叫“用户体验和口碑崩塌”。

让我们回到事件的原点。罗永浩的吐槽,真的是在科普“预制菜”吗?不是。他是在表达一种极其强烈、也极其普遍的用户情绪。我把它翻译一下,就是:

“我花了这么多钱,为什么吃到的东西,给我的感觉却这么廉价和没有诚意?”

这才是所有愤怒的根源。“预制菜”不过是承载这种愤怒情绪的一个标签。用户不懂复杂的供应链管理,他们只懂自己的舌头和钱包。当舌头的体验,配不上钱包的付出时,不满就产生了。

这次事件最可怕的信号,不是罗永浩说了什么,而是当他发声后,评论区那种“墙倒众人推”的景象。无数的网友、曾经的顾客,仿佛找到了一个情绪的宣泄口,纷纷涌出来吐槽西贝的“贵”和“不好吃”。

“的确不好吃,没有锅气,很久不吃了”

“吃过一次,再也不去吃了。菜量少,价格又贵,一根骨头,用来称重,肉就那么一点”

“吃过西贝,贵,口味也一般,吃了一次感觉自己是冤大头”

这些声音,贾国龙董事长听到了吗?

如果说罗永浩是一个偶然,那成千上万条类似的评论,还能是偶然吗?这说明,西贝的产品体验和品牌口碑,早已出现了系统性的问题。罗永浩不是那个“点火”的人,他只是那个恰好路过火药桶,又恰好带着打火机的“天选之子”。

西贝今天面临的,不是一个KOL的公关危机,而是一场积怨已久的用户信任危机。

当一个品牌,尤其是餐饮品牌,给大多数用户的核心感知变成了“不值”的时候,它的根基就已经开始动摇了。因为用户会用脚投票,他们可以一次猎奇,两次尝鲜,但绝不会长期为一个“价不符实”的体验买单。

而西贝的所有应对措施,从强硬表态要起诉,到上线“罗永浩菜单”自证清白,都完美地避开了这个核心问题。它就像一个考砸了的学生,不去反思自己为什么没学会,反而揪着老师的某句评语是不是用词不当,要求老师道歉。

这种“只解决提出问题的人,不解决问题本身”的傲慢姿态,比“预制菜”的指控本身,对品牌的伤害要大一百倍。它会让那些本就心存不满的顾客,彻底寒了心。他们会想:“原来我的感觉是不被尊重的,我的吐槽是会被起诉的。”

一旦这种印象形成,用户就会沉默,然后默默地把你拉进黑名单。这,才是输掉生意的开始。

03 给西贝的建议

如果我是西贝的决策者,我会立刻停止所有与罗永浩的公开对峙。因为继续缠斗下去,无论输赢,西贝都已经是输家。

现在最应该做的,是立刻从“战斗模式”切换到“自省模式”,拿起“用户研究”这个工具,好好给自己的品牌和产品做一次全面的体检。

第一步:姿态比事实更重要,立刻真诚沟通。

我说的不是道歉,是沟通。西贝应该发布一封公开信,感谢罗永浩先生和所有用户提出的批评。核心内容不是纠结于“预制菜”的定义,而是坦诚地承认:“我们注意到了大量关于‘价格’与‘价值感’不匹配的反馈。这说明,我们的产品体验,没有达到大家的期望。对此,我们深感歉意,并即刻启动全面的用户体验审视与改进计划。”

这一步,是把品牌的敌人,重新拉回到“用户”的位置上,是重建信任的唯一途径。

第二步:全面诊断,找到病灶。

启动一个全国范围的、线上线下结合的深度用户研究项目,核心要回答三个问题:

我们的“价值感”到底出了什么问题? 通过大规模的NPS(净推荐值)和满意度调研,对比核心竞品,看看自己的口碑到底处于什么水平。并通过深度访谈,挖掘用户对“锅气”、“新鲜感”、“性价比”的具体感知和定义是什么。

我们的门店执行是否跑偏了? 大规模启用“神秘客”暗访机制。是不是因为门店环节的执行问题(比如复热温度、时长不标准),导致了菜品出现“加热味”?全国几百家门店,出品的一致性和品质,是否还在线?

我们的品牌形象还健康吗? 立即启动品牌健康度(BHT)追踪调研。这次事件后,西贝在用户心中的品牌联想,增加了哪些负面标签?对用户的未来消费意愿产生了多大的影响?这些都需要量化的数据来评估,而不是凭感觉。

第三步:刮骨疗毒,付诸行动。

用户研究不是为了拿一份报告,而是为了指导行动。根据调研结果,西贝可能需要进行一次从产品到定价,再到营销的系统性调整。

产品上:是不是有些菜品,天生就不适合标准化,导致“失魂”?是否应该砍掉,或者重塑它的制作流程?

定价上:我们的定价逻辑,是否还能支撑起用户的价值感知?是否需要调整价格体系,或者提供更多元化的选择?

沟通上:如何把我们的“标准化”优势(安全、稳定),用用户能听懂、能接受的方式沟通出去?而不是等到被动挨打时才苍白地解释。

结语

商业世界里,用户的声音,就像海啸来临前的潮水。当一个罗永浩出现时,海滩上可能已经有了成千上万道退潮的痕迹。

西贝这次,完全有机会把一场危机,转化为一次深刻的自我革新和与用户重新连接的契机。但前提是,它必须明白,自己真正的对手,从来不是那个叫罗永浩的大V,而是无数用沉默和离去投票的普通用户。

赢了罗永浩,你可能只会得到一份判决书;而赢回了用户,你才能真正保住你的生意。

希望西贝,能做出正确的选择。

收藏 收藏 收藏 0
阅读排行榜
    加载数据中...
声明:象天尺内网友所发表的所有内容及言论仅代表其本人,并不反映任何象天尺之意见及观点。
登录 后评论
全部评论
文章信息
创作时间
2025-09-15