搜索
出售我的作品
用户头像

又壹耳设计工作室

你还没有自我介绍哦~
用户头像

您还未登录

登录后即可体验更多功能
立即登录

搜索

搜索按钮
搜索历史
热门搜索
医疗
后台
电商
后台管理系统
CRM
ERP
大屏
您当前还不是平台作者,
立即申请成为作者?

温馨提示

本次下载需扣除1
剩余下载免费作品5
今日有效(每日获得1次)
当前剩余:1/1
 
永久有效(参与活动获得)
当前剩余:6/10
 
立即下载
获取更多下载次数
绑定手机号
发送验证码
根据《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》要求,使用互联网服务需进行身份信息验证。请绑定手机号验证,感谢您的支持和理解
立即绑定

获取更多下载次数

免费下载产品原型,提高工作效率

添加小师妹微信
微信扫一扫添加
注意:添加完后记得刷新哦
复制以下链接地址,邀请好友访问
复制链接
客服头像
在 线 咨 询
象天尺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咨询 >
返回顶部

重新认识产品设计逻辑定义

2025-11-18 发布 214 次浏览

一个资深的产品设计师,对设计的认识不仅仅是停留在产品设计的逻辑上,也不是美学与功能的结合,更是系统化思维的体现。今天小编结合自己多年的工资经理来重新认识下产品逻辑的定义,让我们更深入清楚设计的真正服务于用户与商业目标。

 

 

一、开篇灵魂拷问:哪些让“用户反感” 的设计,真的是产品经理不懂用户吗?

打开 APP 的时候被强迫体验摇一摇广告强行跳转、想要打车的时候看到附近车辆扎堆却等不来接单、视频付费会员多设备登录却只能单端播放 —— 这些让用户吐槽 “反人性” 的设计,几乎每个互联网产品都存在。

作为天天把 “以用户为中心” 挂在嘴边的产品经理,真的看不到这些槽点吗?其实不然,产品设计的本质,从来不是单向满足用户需求,而是多方价值的动态平衡:用户体验、商业目标、规则约束、技术可行性,缺一不可。那些看似 “违背用户需求” 的设计,背后都藏着产品经理的权衡艺术。这里并不是单纯的讨论对错,而是站在不同的角度来看待这些问题,为什么要这样设计?会有哪些因素造成影响。

二、说说三个常见典型案例:拆解 “反直觉设计” 的底层逻辑

1、开屏摇一摇广告:用 “误触” 换商业增量的博弈

用户感知:“我只是想打开 APP,怎么拿个手机就跳转到购物页?”

设计逻辑:商业价值与体验成本的精准计算

摇一摇广告的触发机制堪称 “灵敏到离谱”—— 实测显示,手机 15 度倾斜、轻微震动就能激活跳转,85% 的触发率中 80% 是误触(最近的一些应用中,哪怕你没有做到条件出发,系统也会“默认认为你需要”,然后给你安排跳转)。这里我们要考虑一点,产品经理如果只考虑功能,但不能考虑商业化,那么该功能就无法在体现出来其价值,而产品经理的产出需要对等于价值的体验。

产品经理坚持保留的核心原因,藏在一组数据里:

摇一摇广告日均曝光4 亿次,点击率高达 8%,是传统静态广告的3 倍;当用户不在主动通过广告进入的时候,我们就需要创造条件让用户进入,后续的价值是,给用户创造购买的机会,企业要发展必然要走商业化路线,都投放广告了,不然是要想办法让用户进入来能实现广告的价值。

即便 80% 是误触,只要 1% 的用户完成购买,就能覆盖广告投放成本并实现盈利。2010年左右我在做电商的时候,一个用户的拉新成本在10多块钱,唤醒成本折一半左右;现在一个新用户的成本是大几十,可能会更高,而用户唤醒会因为用户选择性更多,用户没有想法而增加更高的成本

更关键的是,这种设计巧妙避开了 “强制弹窗” 的用户抵触峰值:摇一摇的交互形式将 “被动接收” 转化为 “看似主动的操作”,同时符合《摇一摇广告触发行为安全要求》的合规底线。产品经理的算盘是:用最低的体验损耗(误触可快速返回),撬动最高的商业增量。同时,产品经理也好心的做了一个设定,一个半透明的,小小的,不仔细找都不会看到的按钮。

2、打车 APP “幽灵车”:管理用户预期的心理学游戏

用户感知:“定位附近的地图上全是车在动,怎么接单的车来自 3 公里外?”

设计逻辑:用 “可视化确定性” 降低用户焦虑

打车用户的核心痛点是 “等待不确定性”—— 问卷显示,“接驾速度快” 是用户选择打车 APP 的首要因素之一(其次还有价格因素和安全性)。但现实中,司机接单意愿、红绿灯、道路拥堵、系统派单等变量,都会导致 “附近显示有车” 却无法即时接单。

产品设计的核心不是呈现 “绝对真实”,而是管理 “用户预期”:

  • 显示就近的移动车辆(哪怕部分已接单),符合用户对 “快速接驾” 的心理阈值;
  • 若直接显示 “附近无空车”,60% 的用户会直接退出 APP 转向竞品;而 “看到车辆移动” 能让用户愿意多等待 30 秒;

背后的算法逻辑是:通过 “动态半径扩展”,在不欺骗用户的前提下(显示车辆,但并不是显示空车,而且还要加点其他原因),最大化匹配远程空车资源。

这不是 “造假”,而是用 “感知确定性” 对冲 “现实不确定性” 的产品智慧。

3、视频会员 “多登单播”:版权与变现的规则红线

用户感知:“我买的会员,凭什么不能多设备同时看?”

设计逻辑:用 “边界约束” 保护商业闭环

视频会员的核心资产是版权内容,而 “账号共享” 是行业公认的盈利黑洞 —— 数据显示,一个共享账号平均被 3-5 人使用,直接导致平台流失 40% 的潜在付费用户。

“多设备登录 + 单设备播放” 的设计,本质是精准划分 “用户边界”:

  • 允许 3 台设备登录,满足用户 “切换设备” 的真实需求(如手机→平板→电视);
  • 限制单设备播放,堵住 “账号合租” 的漏洞,避免版权方追责;
  • 升级 VIP 解锁多设备播放,本质是为 “家庭用户” 提供付费选项,实现用户分层变现。

这背后是产品经理对 “用户价值” 的精准定义:付费用户的核心价值是 “独占性使用权”,而非 “无限共享权”。

三、产品设计逻辑的终极定义:不是 “满足需求”,而是 “平衡价值”

通过三个案例,我们能提炼出产品设计的核心逻辑:

  • 用户需求是起点,但不是终点:产品设计需要满足 “用户真实需求”(如打车快、看视频),但更要兼顾 “可实现的商业价值”(广告变现、会员付费)和 “不可突破的规则约束”(版权、合规);
  • 体验损耗需可控:所有 “反直觉设计” 都必须设置 “退出通道”(如摇一摇跳转可返回、打车可取消订单),避免触碰用户体验的底线;
  • 数据驱动平衡术:摇一摇的点击率、打车的等待退出率、会员的共享率,所有设计决策都需基于数据测算,确保 “体验损耗<商业收益”。

优秀的产品经理,从来不是 “用户想要什么就给什么”,而是在用户体验、商业目标、规则约束之间,找到那个 “让多方共赢的动态平衡点”。那些看似 “反人性” 的设计,本质是产品经理在复杂约束下,做出的最优解。产品经理也要为自己的工作职责负责,不光是产品设计,我们不能总是站在自己是用户的角度来看问题,反过来想一下如果你是产品经理,你是否会做的比较克制,还是会做的更加激进?

如果你不能识别以上条件,那么你可以先尝试解决下面4个问题

  1. 如何让用户相信你的产品质量(既用户愿意进行活跃、付费)?
  2. 如何让过亿月活用户更频繁地使用,商业化的概念一定是拉新、活跃、复购、传播,这四点如何保持?
  3. 如何在不大幅增加成本的前提下提升新业务转化?
  4. 如何提高用户的感知服务体验,进而提高交易效率?

结尾:产品设计的终极拷问

当用户吐槽 “反人性” 时,产品经理需要反思:这个设计的价值平衡是否成立?有没有更优的替代方案?

而作为用户,或许也能多一份理解:产品不是公益,能持续提供服务的前提,是找到 “用户愿意忍受的体验成本” 与 “企业可持续的商业模式” 之间的平衡。

毕竟,没有商业价值的产品,再完美的用户体验也无法长久存在。说白了,没有几个单纯为爱发电的产品(还要吃饭,还要交电费网费房租)能够持久下去,这背后一定需要有一些内容来支撑,无论是资金、名利、流量还是荣誉,这的都是一种交换的价值。

收藏 收藏 收藏 0
阅读排行榜
    加载数据中...
声明:象天尺内网友所发表的所有内容及言论仅代表其本人,并不反映任何象天尺之意见及观点。
登录 后评论
全部评论
文章信息
创作时间
2025-11-1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