很多人都会说在AI的加持的当下,运营的核心会不会来一场大革命?其实真正了解运营本质的人相信无论技术如何强大,运营的本质始终离不开对信息的精准判断和决策的科学制定。下文小编将带着大家一起揭示如何在复杂多变的运营场景中,用批判性思维抓住真相、优化决策,从而在流量红利消失的时代,真正成为“思考型运营者”。
2025年春节档,相信很多朋友的感受和我一样:最火爆的不是春晚,也不是某档电影,而是DeepSeek的破圈。
DeepSeek R1厉害吗?按现有的资料来看,它相当于从研发到应用的一次全景逆袭,既不像某些实验室研发一样无法规模化落地应用,也不像某些大厂追逐的应用层地不精准泛化。同时,它的确可以大幅度减少对算力的消耗,并基本做到了和OpenAI o1级别差不多的水平。有人说这是又一次开源对闭源的胜利。
关于AI和DeepSeek的讨论仍在继续,作为一名运营人,我想回归到自身。我们经常听到各种声音和前辈的提及做好运营需要注意1234……
对于很多运营人而言,如果都做到面面俱到,就相当于蜻蜓点水,不管在什么时代,怎样才能把运营做好呢?关键在于掌握运营的核心能力。
既然说是“核心”那必然不能泛化,结合10多年的跨行业工作经验,我认为运营的核心能力只有一种!
本文目录:
1、为什么批判性思维是运营的“元能力”
2、批判性思维的4把手术刀:解剖运营真相的工具箱
3、实战指南:把批判性思维变成肌肉记忆
4、警惕批判性思维的三个天敌
如果你在创业或运营岗位上工作超过3个月,一定经历过这样的场景:
这些场景的共同点是:“你需要快速处理信息、做出决策”。但现实中,90%的运营失误并非因为“执行力差”,而是因为“用错误的方式思考了正确的问题”。
所以,大部分运营问题,本质上是“思考问题”。
这篇文章要告诉你一个反常识的真相:
运营最核心的能力不是文案、数据、策划,甚至不是执行力,而是批判性思维。
它能让你在信息洪流中抓住真相,在复杂决策中找到最优解,甚至让竞争对手的“成功经验”成为你的陷阱探测器。
批判性思维(Critical Thinking)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2500年前的古希腊思想家苏格拉底,他通过诘问法(Socratic questioning)向当时的希腊公民提出各种问题,来帮助大家通过各自反思来解决问题。
由于翻译和语境问题,要提前说明:批判性思维不是一味批判和当刺头的意思,而是一种“以理性论证为核心”的思维模式,通过“系统性反思”(分析概念、检验证据、评估推理)决定“信什么”和“做什么”。其本质特征是:
我认为,批判性思维存在三层核心价值:
所以,批判性思维并不是“质疑一切”,也并非否定性批判,而是“建设性思维校准”——用理性论证替代情绪化判断,用证据链取代直觉反应,最终实现从“无意识的相信”到“有选择的认同”的认知进化。
下面我们回到运营工作的日常。
运营的工作日常,本质上是一个持续循环的输入输出系统:
这个过程中最大的挑战在于:输入的信息永远是不完整、不准确、甚至互相矛盾的。
批判性思维的价值,在于帮你构建一套“信息筛选器”和“决策导航仪”。
某教育公司曾策划过一个看似完美的运营活动:
问题出在哪里?
团队用“表面需求”代替了“真实动机”:
这就是典型的“无批判思维运营”——把信息当事实,把假设当结论。
运营中最危险的不是无知,而是“自以为知道”。
案例:某电商平台的“用户增长陷阱”
某母婴电商发现:
团队最初的假设是:“新用户对商品不满意”。于是做了以下动作:
结果复购率不升反降。
用批判性思维重新检验假设:
最终解决方案:
推出“家庭账号”功能,允许一个主账号绑定多个子账号,7日复购率提升至18%。
数据不会说谎,但呈现数据的方式会。
经典误区对照表
图:经典误区对照表 袁振绘制
案例:某内容平台的“数据幻觉”
某知识付费平台发现:
课程完课率从40%提升到65%;
但用户续费率和课程评分却在下降。
通过构建证据链发现:
解决方案:
改为“智能续播”模式(检测到用户无操作10分钟后暂停),反而提升真实完课率和口碑。
运营方案中常见的逻辑陷阱:
案例:某餐饮品牌的“私域运营惨案”
某连锁茶饮品牌要求所有门店:
结果:1个月内删除率超40%,客诉增加20%。
用批判性思维拆解:
正确逻辑应该是:通过线下体验建立信任→用专属福利吸引精准用户→在私域提供差异化服务。
这是最被低估的批判性思维工具,具体操作是:故意寻找反对自己观点的证据。
案例:某SaaS公司的“定价策略生死局”
团队为新产品定价时出现分歧:
用逆向思维推演:
1.如果低价策略正确:
能快速起量,但可能吸引对价格敏感的低质量客户;
后续涨价阻力大,服务成本会吞噬利润。
2.如果高价策略正确:
初期增长慢,但客户生命周期价值高;
需要配套顶级服务能力,否则差评会反噬品牌。
最终选择第三条路:
用价格锚点塑造价值感,首年营收突破预期150%。
每天选择1个决策场景,用以下问题自我拷问:
图:批判性思维实战自我拷问表 袁振绘制
在XX科技公司,部门内部,每个运营方案必须经过三道关卡:
效果:项目失败率下降60%,资源浪费减少45%。
某TOP3电商平台运营总监的私人方法:
3年积累的价值:
天敌1:效率压迫症
“这个方案下班前必须定稿!”
→解决方法:建立“决策分级制度”,简单决策快速执行,复杂决策强制冷却24小时。
天敌2:权威崇拜症
“张总说一定要做私域!”
→改用“假设性提问”:“张总,如果我们尝试用另一种方式实现您的目标,比如……您觉得可能存在哪些风险?”
天敌3:自我辩护本能
“这个活动是我策划的,不能承认失败。”
→实施“无责任复盘会”:所有人只分析事实,不追究责任。
在流量红利消失的时代,运营正在从“体力竞赛”转向“脑力战争”。那些能持续胜出的团队,往往掌握着一个简单的公式:
优质输出=(输入信息×批判系数)-思维损耗
其中:
当你把批判性思维训练成本能,你会发现:
这或许就是运营工作的终极魅力——用思考穿透迷雾,用逻辑驯服偶然,在混沌中开辟确定性的增长路径。